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街坊陈伯称食品添加剂大多无益,但也无法避免不购买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对添加剂是否标示清楚”,他在论坛上如是问。对此,广州市质监局副局长张嘉红表示,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不同,经过医学毒理毒性检验论证安全后,列入添加剂目录的才叫食品添加剂,而三聚氰胺这种属于有毒有害物质或称非法添加物。只要是列入食品添加剂目录、包装上标识清楚、并由合法合规商店提供、合格工厂生产的食品添加剂都可以放心食用。
他解释道,现代工业如果不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无法长期保鲜的,万一食品变质对人们的危害更大。对于媒体报道称一包五毛钱的零食有十多种食品添加剂,张嘉红认为不能凭一个食品含有多少数量的添加剂就断定它有害,而是要看食品含有的添加剂品种或是否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数量。
“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中有明确规定的品种和数量,”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庆孝补充说,“新鲜的产品是不能加食品添加剂的,例如大米就不能添加香料。”
广州市政协委员曾报春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GB2760标准中仅是香料就有1850种,霉制品就有52种,不可能天天拿着这两千多条的标准去超市购买食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邹志飞副主任则认为消费者应该对食品有信心,食品添加剂是一个法律概念,是否能使用要看国家是否批准,消费者不必纠结于某种食品含有多少种,食品添加与非法添加、有害物质间不能划等号。
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冠丰也为食品添加剂正名。他说:“现在市面上有些食品包装写着不含食品添加剂,这是不可能的,90%的食品都有食品添加剂,没有食品添加剂更容易导致食品变质。”杨冠丰还强调有些食品添加剂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了”,他说我国目前没有一例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列入目录的食品添加剂都经过了风险评估,“厂家敢贴出了标识就不必过度担心”。
对食品监督未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
广州市消费委员会代表今天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来显示目前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程度:从2013年上半年到昨天,12315投诉热线共接到电话4988个,其中咨询电话有2781个,申诉电话有299个,投诉电话占了355个,举报电话为1500多个。举报的问题主要包括食品名称标识不清、包装有异物等。
针对“黑作坊监管”这个老大难问题,张嘉红表示这方面地方性法规还未出台,对于如何管理的问题还在征求意见,之前取缔黑作坊的行动是全市联合执法的成果,但涉及到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部门与部门间联系畅通的问题上要等机构改革才能进一步落实到位。
广州市食安办专职副主任林勇胜进一步公布了2012年度全市联合执法的数据,总共出动了148万余人,检查了130万家企业(包括小作坊和黑作坊),办理了9199宗食品案件,摧毁了165个犯罪团伙,查阅了两百多万份卷宗,逮捕了935个人,其中有149个人判刑。他请消费者放心,广州食安办会定期公布检查结果,也会公示违规企业名单。
食品流通环节是食品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东川肉菜市场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该市场管理人员表示,他们对入货企业会索证索票,规定产品大包装外的标签一定要标明产地和含量。
广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庄振东也认同东川肉菜市场的做法,他表示在全市的食品市场和农贸市场都建立起了索票索证制度,并严格查处食品厂名、厂址和生产标准标识,送第三方机构检验合格率达到93%。
“要把违规企业罚到倾家倒产”
在论坛上,政府官员、专家、政协委员、普通街坊都大胆指出了目前食品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该如何打击呢?街坊陈伯认为要加大对食品监督和处罚的力度,“要把那些违规企业罚到倾家倒产”。
广州市人大代表蔡清伟则认为要依靠群众督促政府重点治乱,并构建好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宝怀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的控制,把食品安全的关口前移。
(原标题: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