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此次交付的4套浮体及16套锚座,将在位于巴西近海300公里的桑托斯盆地深海油田服务27年,作业深度在水深2250米的海底。
“这大大拓宽了海上石油开采范围,可以适应更深更复杂的海洋环境。”项目发包方、世界水下装备总包巨头Subsea 7公司高级副总裁维克托·巴菲姆说。
在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武船海工基地,记者看到了这个通体浅黄色的“巨无霸”。它的长宽高分别为52米、40米、10米,总重量达2700多吨,每个浮体承担着日产10万桶原油的重担,浮体部分将在水下250米处工作。
“全套装备在免维护状态下持续工作27年,要适应多种恶劣的海洋环境变化,所以产品的焊接、涂装和精度控制都需要前所未有的高难度要求。”该项目负责人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海勇说。
据介绍,这个项目建造的全过程由挪威船级社、法国船级社、德国劳氏船级社等世界三大船级共同审核批准和监督,在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行业都极其罕见,产品设计理念和建造水平达到了世界顶级的水平。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志钢说:“产品设计、工艺标准、人才队伍、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清一色国际水平,工人不分国籍、管理不分内外,与国际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中国制造才能让世界信服。”
海洋工程项目中介海拔船业咨询总经理王东说,过去中国很难进入到国外深海装备制造发包商的视野,中国制造也有着拼价格、安全质量保证相对弱的负面形象,但是这次项目的成功说明中国企业具备让国际上最苛刻的装备使用商满意的制造水平。
王东说,随着海上石油开采的发展,国际上对海洋装备的需求越来越旺,海洋工程装备也成为全球海洋新兴产业,利润是传统船舶制造业的8到10倍。
国际上,传统的海洋装备制造强国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他们每年拿走了世界上大部分制造订单。近几年,中国船舶企业逐渐崭露头角。以海上石油开采的支撑式平台订单为例,去年新加坡拿到了国际上50%的建设订单,而中国只有20%;今年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中国拿到了全球50%的此类订单,新加坡拿到20%。
近年来,中国传统的造船能力全面提升,每年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承接订单量均居世界第一,船舶出口已经覆盖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行业人士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传统船舶制造业利润率不断下滑,行业亏本普遍存在,但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在世界大国新一轮海洋战略的背景下,成为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
“国内船企都看到这个机遇,纷纷进行产业转型调整。武船在几年前实行产业战略调整,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作为六大主要产业板块之一,依托船舶制造的老本行,走进蓝海谋发展。”杨志钢说。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崭露头角的同时,不可忽视中国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依然对外依赖,一些核心配套设备等产品每年进口比例高达70%左右,成为中国发展海工装备业的瓶颈。
杨志钢说:“这个瓶颈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可以突破,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国际合作,提升硬件能力的同时,软实力也有快速进步,培养越来越多具有国际水平和视野的本土制造团队和设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