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百姓经常谈论‘我们还能吃什么?’这句话是错误的。它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往往会造成消费者的恐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今天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两岸三地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研讨会暨博士生论坛”上作出如上表述。
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陈君石认为,现在的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从专业人士来讲,我们吃的挺好,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不存在“零风险”
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出现恐慌的问题出在哪里?陈君石认为,首先从科学技术上来讲,是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个定义中包括两个关键词,一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二是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这两个关键词必须同时存在,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而所谓的危害,在食品当中不管是生物性的危害、化学性的危害,还是物理性的危害,都无所不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消除这种危害。比如说我们的饮料以及任何包装食品中都含有铅,作为重金属的铅,肯定是含有危害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把任何食品中的铅都消除掉。所以我们研究和监管食品安全的任务,不是消除危害,而是降低风险。从科学理论上,“零风险”是不存在的。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反应过度”
但是,陈君石同时也坦承,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还是不少,有的还很严重,比如三聚氰胺的问题、瘦肉精的问题等。
在陈君石看来,目前排在第一位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致病性的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源性问题,但目前我国尚未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第二是化学性的重金属污染;第三是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不过,对于食品添加剂问题,陈君石特别强调,食品添加剂绝不应该成为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显示,我国最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起是由于食品添加剂引起的,包括非法使用和滥用。也就是说,超范围使用和超量使用,都没有引起任何潜在的危害。“我之所以很不情愿地将食品添加剂列入这份名单,是由于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原有5000多项标准矛盾百出
2009年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至今4年多来,我们国家到底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是问题越来越多?陈君石认为,我国确实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的。
其具体表现为: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方面,从过去没有,到一下子覆盖到30余个省市自治区,而且有中央财政的投入;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方面,从过去没有,到现在政府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必须以风险评估的结论为依据;在食品标准方面,过去的标准又多又乱,现在政府正在大力进行清理整顿,已经有新的300多项标准颁布了。政府已经下决心要在2015年以前清理完所有的5000多项互不协调、矛盾百出、非常混乱的这样一个标准体系。另外,政府还在不断加强监督管理。
然而,为什么消费者会感觉问题越来越多?陈君石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消费者要求“零风险”,而初级农产品与食品生产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二是消费者笼统地将假冒伪劣食品与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划等号;三是基本解决温饱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提高了,维权意识高涨;四是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原来没暴露的问题如今显现了;五是政府风险交流力度弱,新闻报道鱼龙混杂,虚假和夸大的报道误导消费者。陈君石指出,以上五点不能相互割裂,必须综合起来看。
呼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焦点问题就是风险交流的薄弱,我们的专家所掌握的信息和消费者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的‘曝料新闻’,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误解,这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陈君石认为,政府已经认识到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但是,还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交流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因此他建议,所有与食品安全利益相关的部门和个人,要共同努力主动参与和推动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