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化与行业文化在思想方法和行为导向方面存在差异时,我们难免会面临困惑和担忧。这是一个无法躲避的问题。也许是不同文化间的“门不当、户不对”,但如果躲避不了,就必须正视。
举个例子,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谁应该先上电梯?这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当一大群人一起等待电梯的时候,按照书上教导的礼仪礼节,是请尊者和长者先走进去,下电梯时也是这样。当然,互相谦让、礼貌是应该的。可换个角度,按照德国科学家的看法,从安全的角度,乘坐电梯是有风险的。电梯也算是个危险的场所,理应尽快离开,而不应因为某些“缛节”而延迟离开的时间,增加危险。从这个角度看,让领导先走进电梯,那不是把领导当成了尝试风险的小白鼠了?好像也不对。到底是讲究礼节礼貌好呢?还是考虑安全风险合适呢?说起来似乎是书呆子纸上谈兵、磨牙较真。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真跟领导“抢” 电梯,那波澜不惊的职业生活,还不跟北京灰蒙蒙的天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可就是不舒服。
具体到航空运输行业,是将就那些违规的旅客以保证市场份额,还是按照安全标准坚持运输安全的精神,保证飞行安全?写出来之后,从字面上看好像不难理解。生命要紧,还是面子要紧。把话说得粗糙一些,当然是先要保住脑袋,才能有面子啊。冲跑道的,公司发钱,比民办老师的俩月工资还多;抱轮子的,还继续坐头等舱。这是啥?这可不是服务,也不是民航行业的主旋律,整个就是武大郎说法语——无法想象地跑调和没谱。
航空运输服务一定要先建立在符合安全行为标准之上。命要紧,还是面子要紧的问题,对男士来说,比自己妈和媳妇一起掉河里先救谁的问题好回答多了。做起来呢?也许难,也许不难。站在说闲话的角度,也许可以学学咱的电信老大哥,数据包月的,到月底清零,流量超过的,要再花钱买高价,俺这个行业就这样维护电信资源和使用秩序。这个管理方式道理虽歪,但多年来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势力,至少是一个行业的态度。作为以保证安全运输为核心的航空运输业,既然是为了保大家的安全,保大家的命,在当今这个所谓“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这个市场“未成熟”阶段,在客人“未成长”时期,为了保“命”,咱也应该让自己的行业文化有点“势力”。
追求安全怎么就不能堂而皇之呢?
这样说,也不是不要沿袭和考虑民族传统与习惯。不过,在这些与高速铁路、航空运输等现代生活有重叠的部分时,可取的,就是一个共同的利益和标准:生命最大,安全最重要。不用很大声,就可以说:当涉及科学和生命的领域时,更多地尊重自然规律也许会更顺畅一些。毕竟飞机要是破个洞,往下掉人的时候,老天爷不会按照VIP名单,让机票四折的先掉,而头等舱的还让你有个系鞋带儿的工夫,可以稍等会儿。
生命重要,安全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当行为和文化有冲突时,一定是生命比脸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