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之后,一些消费者达到了谈“添加剂”色变的程度。那么,食品添加剂究竟是什么?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否就是优质安全食品呢?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有没有风险呢?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质监局对2416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约谈、预警,开展了食品安全“百日行动”和添加剂等专项整治,产品抽检和风险监测结果显示,尚未发现人为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市质监局专家表示,只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都是安全的。专家认为,儿童各项功能没有发育成熟,不宜大量食用含有添加剂的加工食品。
你一天要碰到多少食品添加剂?
夏日炎炎,冰冻饮料成了消暑解渴的首选。这时候,如果你选择了可乐,你会发现,棕色的可乐是添加了着色剂焦糖色的效果,而可乐的酸味又主要是加入了食品添加剂磷酸,这是一种酸味剂。
好吧,你不喝可乐,选择了啤酒。可是,啤酒里的泡沫是二氧化碳,在这里,它作为防腐剂使用。那么,要不喝点时下流行的健康饮料苏打水吧。事实上,苏打水的碱性来自碳酸氢钠,是种酸度调节剂。最后,你选择喝矿泉水,这样就没有食品添加剂了吧?如果你喝的是纯净水,的确没有食品添加剂;但如果你喝的是强化矿物质泉水,里面的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B同样是食品添加剂。
喝完了饮料,来点饼干吧。你会发现,大多数饼干里都有抗氧化剂。你爱吃的巧克力,也是因为添加了乳化剂,才会有爽滑的口感;而巧克力的不同色彩,是添加了着色剂的效果。吃完了东西,你会选择嚼块口香糖。而各种口香糖里其实都添加了香精。
其实,市民平时接触的大多数加工制造的食品里都有食品添加剂。所谓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定义,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加工的辅料,除了食品加工助剂外,是允许在加入后存留在食品成品中的。
风险预警 滥用或过量使用是关键问题
市质监局的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以卫生部专家为主组成了食品添加剂评审委员会,负责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使用范围、使用剂量进行评价和审查。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该标准适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人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只要是按照规定合理使用就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市质监局工作人员表示,在近期的产品抽检和风险检测中,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添加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滥用或过量使用。滥用或过量使用分别是指未按照国家标准添加,导致超范围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今年5月,市质监局在产品抽检中,发现成都市味香村实业有限公司的味香村牌烤羊肉味串串香(豆制品,60g/袋)的山梨酸达到1.4g/kg(国家规定:≤1.0g/kg),属于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同时,在成都市兄弟建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坛香居豆干(五香味,75g/袋,)中检出了食品添加剂安赛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豆制品中是不能添加甜味剂安赛蜜的,这种行为属于超范围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在我国,食品添加剂是经过科学评估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会被批准加入到食品中。目前,我国被批准使用的添加剂上千种,凡是被批准使用的,只要按要求使用添加剂,其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因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事实上,市民关注的一些食品事件背后的“真凶”如苏丹红、罗丹明、瘦肉精等,并不是食品添加剂,属于非法添加物质,是不法商家为了掩盖食品加工中的问题而非法添加的违法行为。
号称“零添加”的食品靠谱么?
在近年来曝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后,很多市民认为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就不是优质食品。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迎合部分消费者缺乏添加剂知识的心理,故意在食品包装标签上隐去食品添加剂,甚至写上“不含防腐剂”“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等字样。那么,这样号称“零添加”的食品靠谱么?市质监局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重要物质,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在食品中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可防止食品氧化和变质,保持食品营养价值,提高食品品质和功效,这些其实也相应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水平。相反,有的食品不添加防腐剂,可能会导致食物快速地腐烂变质、无法保存,比超量添加防腐剂的后果更严重。同时,专家认为,企业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等字样,其实也不符合国家有关包装标签法规和标准。这样,既不利于消费者对食品的科学选购与摄取,也不利于我国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的良性发展。
上半年抽检1591批次食品
合格率达97.8%
为了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今年上半年,市质监局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256家次。其中,立案查处60起,责令停产37家,责令整改135家。
根据监管需要,市质监局开展了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节日期间销量很大的各类食品的监督抽查,包括乳制品、肉制品、粮食加工品、食用油、调味品、方便食品、豆制品、水果制品及蜜饯以及粽子、蛋制品等食品,总共1591批次,合格率97.8%。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特别是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等产品质量合格率总体较高。
上半年的监督抽查,主要对各类产品的重要特征指标、理化指标、重金属、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等质量安全指标进行了检测和风险监测。抽检中,市质监局尚未发现人为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但也发现有部分产品微生物、添加剂及主要特征指标等超标的情况。
市质监局相关人员分析认为,存在上述问题,一是由于企业生产加工环境条件较差、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或者产品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造成微生物超标;二是由于生产企业配方人员对国家有关食品添加剂标准规定把握不准,导致设计的生产配方不能完全符合标准规定,或者原料把关不严,致使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三是可能由于生产过程中投料、计量不准确或搅拌不均匀等造成添加剂超量;四是生产过程控制不够严,如调味料、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烘炒温度过高或储存不当,导致酸价、过氧化值超标不合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市质监局已责令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召回出厂的不合格产品,立即进行整改,并依法进行了查处。
加强监管力度
帮助企业提档升级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遇到违法生产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问题,还可以拨打“12365”进行举报。市质监局在下属的稽查局设立了“12365申诉举报中心”,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确保了12365热线随时通畅,实行投诉举报、执法查处等“一条龙”处置。
今年以来,12365热线共受理有关食品方面的申诉举报咨询1762件,均得到了及时处理和回复。同时,市质监局坚持了不合格食品公告和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并加大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与查处力度。市质监局加大与公安、工商、药监、商务等部门的配合协调,与公安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建立了对口联系值班制度,接到预警、举报信息后,第一时间联合行动,第一时间控制嫌疑人,第一时间控制涉嫌产品,第一时间提取相关证据,提高了食品安全类案件侦办速度和威慑力。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市质监局还注重对企业的帮扶,不断提升成都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之前,市质监局确定了5个食品示范园区,有160余家企业率先向社会开放。今年,市质监局将督促所有企业逐步向社会开放,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促使成都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上有一个较大提高,推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成都商报记者 祝迅 图片由市质监局提供
■市民可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1)http://www.zjj.chengdu.gov.cn/(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门户网站);
(2)12365(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举报投诉电话);
(3)http://t.qq.com/cdzjwb2013(成都质监政务微博)。
专家建议:
儿童尽量少吃
添加剂较多的加工食品
那么,市民应该如何正确选购食品,防范非法添加物的危害呢?市质监局相关专家认为,应到持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超市、食品商店、信誉好的大卖场等购买食品,尽量不要光顾无证食品摊点。同时,市民选购定型包装的食品时,要注意包装上的QS标识和产品说明,是否标注有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规格、配方或主要成分、保质期限、食用或使用方法等。
除了养成良好的购买习惯外,市民还可以通过看、闻、触等判别食品的优劣。比如银耳本身没有味道,消费者购买时可以先取少许试尝,如果舌头有刺激的感觉,就说明该食品可能是用硫磺熏制的。比如用甲醛泡过的食品,形体比较大,而且色泽较浅,在吃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到入口爽滑,嚼起来特别脆,市民也应该注意。
市质监局专家表示,每一种经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认定的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在膳食中摄入量过大,仍会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年纪较小、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儿童,由于自身的解毒和抵抗能力较差等,应该尽量少吃添加剂较多的加工食品。
研究表明,远离各种加工食品之后,不少孩子的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侵略性行为都有所改善。所以,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吃色彩太艳的糖果、甜味过高的饮料以及过量的膨化食品、甜点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