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网图
随着现代人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们都不希望在饮食方面委屈孩子,因此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成了各色零食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还有一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饮食,孩子只能用一些方便食品来代替正餐,殊不知长期大量的摄入食品添加剂会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
现状
选购零食不看配料表调查34%儿童因吃零食摄入食品添加剂过量提醒警惕食品添加剂的累积效应
选购零食不看配料表
近日,在长平路一家大型超市里,记者仔细查看了薯片、糖果、雪糕等小孩子常吃食品的外包装,发现几乎所有零食的配料表中都有好几种食品添加剂,有的甚至达几十种。记者在超市里看到,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购买零食,不过,大部分家长在选购零食时,都不会查看配料表。市民许女士的购物篮里放满了果冻、饼干等零食,她7岁的儿子还在不停地往篮里放饮料。“我儿子每天都要"消灭"不少零食,我知道这些东西多吃无益,但不让他吃也不听。”许女士说,“我一般都是选购大品牌的食品,最多看看生产日期,配料表很少注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很多家长对于零食中添加剂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对常见添加剂知识的了解,所以在购买零食时没有养成看食品配料表的习惯,也没有根据配料表中所列举的食品添加剂来选择食品的意识。
除了家长为孩子选购的食品,中小学生等年龄较大的儿童还经常会自己购买零食。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多所小学校园周边有不少销售油炸面制品、膨化食品、糖果、雪糕等零食的小卖店或流动商贩,而且颇受学生欢迎。据商贩介绍,天一热,卖得最好的就是雪糕和冷饮了,每到了学校放学的时间,孩子们簇拥着跑向冷柜前,人手一根冰棒或一支甜筒。记者随机从市场上购买了一些雪糕,从包装袋上看,食用香精、增稠剂、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都较为普遍。
调查
34%儿童因吃零食摄入食品添加剂过量
近日,一份国内首家专注儿童环保教育的非营利机构“iearth—爱地球环保机构”发布的《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在网络广为流传。据了解,此项调查在北京、上海、西安等9座城市的中小学开展,近两万名6至12岁的儿童参与了这次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儿童在健康饮食方面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儿童长期大量摄入含食品添加剂食品。
调查数字显示,1/10的儿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剂零食3次以上,6%的儿童每天饮用饮料3瓶以上(不包括矿泉水和自制茶水)。此外,6%的儿童每天食用方便面,9%的儿童每天食用薯片,每天食用蜜饯和奶茶的儿童比例为10%,11%的儿童每天食用果冻和火腿肠,每天食用口香糖和饼干的儿童比例为15%,在夏天,每天食用冰激凌的儿童更是高达26%。而根据调查报告,以一个体重30公斤的儿童为例,每天吃超过45克的膨化食品,二丁基羟基甲苯的摄入量就有可能超标;150克的蜜饯可能会导致糖精钠摄入超标;而同样重量的冰激凌则有可能让苯甲酸钠的摄入超标。
提醒
警惕食品添加剂的累积效应
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食品中的人工添加剂是诱导儿童患上多动症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发现低分子量的食用人工合成色素对敏感个体能产生行为紊乱,引起儿童多动症。除了色素,部分含铝添加剂的应用近年来也逐渐受到权威部门的限制。不少儿童喜爱的膨化食品、面食中都加入了含铝的添加剂,使食物更加松软可口或颜色更诱人。据专家介绍,一些添加剂除了给儿童身体机能代谢增加负担外,还会对儿童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如儿童发生的皮肤紫癜性过敏症。
按照相关规定,我国0至3周岁婴幼儿食品中的奶粉和米粉等配方食品,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和标准要求,除此之外,儿童食品没有其他特别规定。一方面,儿童食品中添加剂执行的是《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与成人食品没有区别对待。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的身体机能并不完善、代谢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某些食品添加剂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将对其健康形成潜在危害。专家提醒,在警惕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同时,还要警惕正常使用添加剂存在的潜在问题。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叠加使用,虽然每一种添加剂都没有超标,但是它们集中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发生反应产生新的毒害物质?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由于孩子们代谢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可能造成有害物质在体内产生积累效应,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风险。